Pages

公告-部落格測試中

前滾翻~後滾翻~練習翻轉啦! 核心---設計數學化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享受「做中學」的樂趣,透過核心問題的討論.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分享,進一步察覺與了解---而與其所呼應的是「國小數學起.承.轉.合教學法」~~~~~~~~~~

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

跨海公開課:五上《解決問題的策略-枚舉》之說課

已經第八屆了~
我花時間把這次寶貴經驗的資料整理公開
是希望老師未來,不管在國內.國外進行公開課,都能更加能心應手
註:
或許有人不贊成公開課,但如果能降低風險,達成下述三項目的,它目前也算是交流的一個方便法門。
1.能夠給與會的孩子一個特別的經驗,增添求學過程中的小故事
2.選擇一個不要太依賴「數學討論規範(social mathematical norms)」的課程,並花點時間簡單建立規範,就可以得心應手
3.透過觀課與說課,讓與會的老師對「數學教學」有不同的啟發,進一步調整自己的系統。至於,一場教學觀摩要看些什麼呢?每個老師的觀點或許不同,而我的想法是【閱讀教學者】,可參考 http://mathematize7.blogspot.tw/2013/08/blog-post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跨海公開課:五上《解決問題的策略-枚舉》之說課
10/10受邀至江蘇溧陽市外國語學校進行「同課異教」





《說課》
這次到大陸教學觀摩之後有20分鐘的說課,這是一個很貼心的設計,能幫助觀課者對實際的教學與教學者的企圖進行連結
我的說課大致上如下:


一、說明教案的產出、創作過程以及必須突破的困難點(這次的困難點其實是我自己本身想送給對岸孩子三個大大的禮物,內容十分扎實緊湊,所以必須提高效率,而最後找到的solution是利用PPT和不同的教學技巧,把時間花在刀口上)
二、說明此教案是為了這群孩子特別設計的教學活動,秉持著一期一會的精神,試圖擴大孩子的學習機會。也因為此,所以我把原本的「起承轉合」修改成「起承轉12 3」,後面的轉23是把問題拓展出去,懸而未決,用來擴大學習機會。
至於,觀課老師若也想在自己班級中進行,則可以自行取材融入自己的教學系統之中。本教案有例外一版的教學設計是從1cm開始到8cm,然後直接跳到22m,這樣的鋪陳也很有趣,部分孩子會局限在m,這時會是長方形,而部分孩子會把22m先轉換成2200cm,然後再處理,這時就變成正方形,接著進行方法的比較。這個版本的課程設計也是蠻不錯的鋪陳,只不過我無法深入了解對岸孩子的情況,而且我又想完整把「解題地圖」處理完,所以才會選擇目前的版本。
三、課程的脈絡是圍繞在「枚舉」,枚舉這個解題策略除了是嘗試錯誤之外,最重要的是窮盡所有可能性,也就是一一枚舉,所以我在教學活動中藏的第一個寶藏是「三個層次的一一枚舉+枚舉的限制」
a.第一層是從1m2m3m......(序列性研究)
b.第二層是從11的合成1+102+93+8......(m為單位的一一枚舉)
c.第三層是從5.1+5.95.2+5.85.3+5.7......(0.1m為單位的更細部枚舉)
d.枚舉的限制是指圓,突破方形的框架,枚舉的限制


四、在教學技巧上,為了提升效果與效率,除了啟動「起承轉123」之外,還運用了五種師生互動模式:
a.引導講述+結論釐清講述
b.小問題時,全班隨機抽卡搶答
c.小組合作,派代表上台書寫
d.小組討論,全班隨機抽卡作答
e.小組討論,議決
這五種模式的選用原則很簡單,那就是「時間花在刀口上」。簡單的就講述,結論也講述;稍微不簡單的就全班隨機抽卡搶答,節省時間;再困難的就小組討論,討論的結果可能遍地開花的,就上台發表,然後分類,深入研究;不需要遍地開花的,只是為了小組互相協助,會的幫忙不會的,就不上台發表,直接隨機抽卡搶答。
五、最後的「合」的階段,以高觀點呈現出解題地圖,這是送給孩子的第二項寶藏。對我而言「數學解題」必須包括「解題策略(一一枚舉)」、「解題歷程 (Polya) 」和「解題地圖 (Schoenfeld) 」,孩子有了解題地圖,他才能夠更自如的監控自己的解題。
六、最後一項寶物是那24個字「當你畫地自限,也就喪失機會;當你打開心胸,才能擁抱世界」,鼓勵孩子。「畫地」是個雙關語,其一是用毛線圈地,其二是侷限在整數或方形,而打開心胸,也同時擴大了自己的學習機會。


《磨合》
這次大陸行,另一個貼心的地方是可以跟學生有一節課的互動,流程如下:
一、一剛開始就是自我介紹,暖場;其實我們是客人,孩子對我們很好奇,這不難
二、接下來是分組:班級升上五年級之後,跟台灣一樣,學生來自各班,重新組過,在這個班級中,沒有分組(大陸習慣兩兩面對面分組或四人一組),也沒有班級座號,還好我提早準備,帶了兩副牌過去,先把第一副牌發給他們,接下來就隨機抽卡分組(不分男女、不知道成績高低),學生有30位,分成五組,每組六位(原先想分六組,但場地關係分五組)(其實,在對岸直接這樣玩,壓力真的超大的)
三、再來是說明小組計分規則與獎勵:「小組計分」的目的在促使團體能量的流動,但針對陌生的班級,機制越簡單越好,所以採用最簡單的方式,答對2分、小組協助1分,講得超好3分,答對就自己上台加分。獎勵品則是台中市魏麗枝主任學校發明的桌遊(順便推廣)
四、接下來就是「計分規則」的練習,這是默契的建立,建立「數學討論規範(social mathematical norms)
a.先檢查乘法心算
b.再檢查合10、合11
c.最後運用年齡來建立「根據線索的推理」,加3
五、拍照、錄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