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公告-部落格測試中

前滾翻~後滾翻~練習翻轉啦! 核心---設計數學化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享受「做中學」的樂趣,透過核心問題的討論.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分享,進一步察覺與了解---而與其所呼應的是「國小數學起.承.轉.合教學法」~~~~~~~~~~

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

學習單~五上~多邊形

學習單~五上~多邊形
(講義+規劃說明+實際上課情形)              更新2014.9.29


上星期完成了「因數」、「公因數」、「轉換到倍數」
這星期想先來玩玩多邊形
為什麼呢?因為初次嘗試學思達的上課方式,所以想留點時間檢查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,為什麼非得這麼做呢?
因為,在學思達的上課過程中,在「達的這個階段」其實是很刺激的,但激情過後呢?留下了什麼?

在進行「達的這個階段」時
以文法科的內容來說,當最終解答被回答出之後,孩子可能會懊惱怎麼沒想到,但隨即可能就可以理解到其背後的理由。所以是「唉呀!對啦!
但以數理的內容來說,雖然盡可能的鋪階梯、盡可能的利用反問法、盡可能的多元詮釋和引導,當最終解答被回答出之後,部分孩子可能只是在「看戲」,部分孩子可能「還是懷疑,這是真的嗎?」當然會有部分同學是「ㄚㄏㄤ..(豁然開朗)
所以還是留點時間吧!

在本次的「多邊形」單元,我雖然參考了兩年前的「數學教學構念-五上-多邊形」http://mathematize7.blogspot.tw/2013/08/blog-post_23.html ,但修改了不少。
規劃如下
第一節課
任務一:任務一是暖身,讓孩子學習測量,並處理測量誤差的問題。
任務二:任務二是一個引子,為Q3鋪路Q3才是本節的重點,但讓他們嘗試一下也是好事;所以這一題是比較開放式的,不做定論。
任務三:這就是要讓孩子說出,「另外兩邊的和最好是只比甲邊長一點點就好」,老師要追問,有沒有哪一組是兩邊之和比甲邊更短的呢?

第二節課
任務四:任務四是暖身,透過表格記錄,是期望孩子們能否看出或歸納出什麼
任務五:製造概念衝突
任務六:製造概念衝突

第三節課
任務七:另一種詮釋三內角和是180度的方式,感受到一增就一減,而且所增剛好等於所減,所以總和不變。
任務八:藉由組合兩個已經標示角度的三角形,可以清楚看到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和等於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。為何還要畫一個四邊形的輪廓,主要可以做一個比較,一個是兩個三角形所組合出來的四邊形,一個是單純的四邊形。


實際教學情形
P1-完整的1節課完成到Q1,再用15分完成Q2和Q3
Q2的討論是比較少的
       最後,比較下圖三種可能情形之後,就告一個段落。

Q3的討論就多了,因為要比短,所以還是有不少孩子應要湊出比7cm短的三邊

註:為了方便溝通,所以請孩子上台畫圖說明,老師協助清楚發表

P2-完整的1節課不夠,下午另外加了約20分(1.5節)
實際教學中Q2Q3只問、只答,但老師不給定論,把重點放在Q4
透過Q2Q3的迴盪,在Q4的討論中,孩子可以清楚之倒,比180大很多或小很多,根本是不可能的事
相同的,Q5Q6可以快速帶過,也不給定論,把重點放在Q7,這時候可以榨出「量成外角」、「少算頂角」等等答案,很有趣。
下圖是他們自學+討論的情形
 


P3-完整的1節課不夠,還需另外加1節課會比較完整(2節)
因為本節課的活動,孩子比較不熟悉,加上我的文筆不好,所以阻礙了孩子的自學,雖然我寫了第一次變形:剪掉其中的一邊,再測量一次角度,記錄下來」或「對摺,接著直接一口氣剪下去,就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了」,但孩子還是不清楚,所以自學大約6-8分鐘後,停下來補充說明兩個活動的實際操作。
結果,需要1.5節課操作,剩0.5節課討論(反思:這樣就是孩子不懂得怎麼做)。
But進入討論時
Q1-Q3大多能順利進行
Q3時,孩子上台寫了個算式180×(4-2=360,所以岔開了一點討論
接著因為時間已經快下課了,所以很快在黑板上畫了五邊形、六邊形、七邊形,然後依序說明,最後透過這系列的內角和,簡單說明公式的由來。
回家功課就是相對應的課本,待明天檢討之後,就是寫習作,然後完成本單元。

從這邊可以檢討反思一下,是不是有其他更有效率的分配或進行的方式,下次再改進,日後只要遇到操作性的、實測的,或許都會遇到相同困擾。

最後,有老師問到課本與習作的問題
其實,我上課都是以自己設計的活動為主,課本和習作為輔
所以,課本和習作就變成回家功課,
每次上完課,就會問同學:「我們可以做課本第幾頁了啊?習作第幾頁了啊?
等這些自編課程跑完,課本習作檢討完,再做其他的形成性檢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